第1頁 :基本信息

  

  書名:《人民大澡堂》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者:尉遲琳嘉

  內容簡介:

  本書是鳳凰衛視主持人尉遲琳嘉的脫口秀節目台詞記錄。在節目中,他精挑細選古今中外的社會民生、政經花絮、文化動態、娛樂八卦等各類資訊,以一種弦外有音、話外有意的諷刺調侃風格,繪聲繪色地奉獻給大家一道回味無窮的資訊盛宴。

  作者簡介:

  尉遲琳嘉,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2004 年參加央視三套節目《挑戰主持人》,奪得年度總冠軍。2005 年節目改版後,成功連任九期擂主,成為該節目裏程碑式的人物,自此被廣大觀眾所熟知。賽後曾在中央電視台《健康星》和中國教育電視台《青春嘉年華》等節目中擔任主持。後簽約香港鳳凰衛視,主持《娛樂大風暴》《傾傾百老匯》《笑逐言開》等節目。曾獲鳳凰衛視2007 年度最佳娛樂節目主持人獎。

  書摘正文:

  春眠不覺曉:戲說曆史跌宕起伏

  1.我是記者,容易嗎我?

  有史以來最具名氣的戰地記者羅伯?卡帕有句經典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還不夠近。”可問題也就在這兒,如果你離炮火太近,就不是你拍炮,而是炮拍你了。

  記者和民眾的最大區別

  平時我們最常見的記者,一般都是在事件現場,手持麥克風,對著攝像機,哇啦哇啦。記者和老百姓遇到一件事最大的區別在於,清晨你看到家門口死了一頭豬,咱老百姓會說:“呀,這個地兒怎麽會有豬呢?”而現場的記者會說:“觀眾朋友,今天清晨6點多,在XX路與YY路交接的ZZ社區門口,發現一頭體態健壯的豬慘死路邊。在我們趕到現場時,社區門口已經拉起警戒線,警方正在對現場進行查看。關於這頭豬的死亡時間及當時的具體情況,我們先來采訪一下目擊證人——買菜回來的王大媽。王大媽你好!哎?王大媽呢?”

  第2頁 :1.我是記者,容易嗎我?

  古代記者=史官+野史作者?

  記者是事件的親曆者,也是事件的記錄者,古時候的記者是吃公糧的,走公務員編製,主要從事皇室及政府內幕的發掘工作,就是咱曆史教科書上的“太史令”,東漢以前多由傷殘人士擔任,比如左丘明、司馬遷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反歧視殘疾人方麵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當時的新聞報道,也就是寫史的方式,以“禮”字為核心,“禮”字代表的就是對君臣大義的維護。要說中國第一位“名記”,應該是晉國史官董狐:當時的君主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為此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但是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害怕,隻好逃跑。

  故事的前半段聽起來,應該屬於一起尋求政治庇護的跨國追殺案。可沒等趙盾逃到邊境,表弟趙穿帶兵將靈公殺死了,於是趙盾又返回了晉國,繼續執政。但是根據當時的“禮”術,趙盾不去追剿叛臣,已屬於弑君大罪。所以史官董狐便以“趙盾弑其君”作為記錄。雖然趙盾予以反駁,並威逼利誘,但是董狐依然堅持了自己的做法,從而聲名大噪。可見古代“記者”都不怕死,有沒有?而且對領導極不尊重。

  但是這樣“不聽話”的“記者”,勢必是要給國家添亂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者”走的是立刻記錄立刻發表的路線,自己一人就把編輯出版發行全包了。這樣一來,不但給國家造成不良的輿論壓力,還導致領導工作施展上的困難。所以經有關單位協調決定,漢朝以後的記者隻記不發,由最高領導人擔任編輯工作。當然,主要出版前一朝代的娛樂新聞,以滿足廣大群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至於當代記者所記則由下一朝代的最高領導人任編輯並出版之。這樣做雖有利政策實行,但嚴重失去娛樂新聞的時效性和可觀性。

  由於群眾看不到,在市場需求下出現大量的野史記者,也就是現在的小報記者。他們主要搜集或者胡編一些八卦新聞,用來彌補主流報紙的不足,比較“暢銷”的有一本,您可能看過,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當然,根據我多年對八卦界的了解和對市場需求的掌握,他們的作品應該還有《不做經濟白癡,和珅教你理財》《西施的自我營銷之路》《唐伯虎,那些年我追過的女孩》《武則天,如何說老公才會聽》《趙匡胤答記者問》等等,夠娛樂的吧?

  史上最早的記者是娛記

  據我翻史料查記錄,有記載的最早一位記者就是娛記。他生於戰國末年,楚國人,在美食界還有一席之地,名字叫作“屈原”。為什麽呢?您看,屈原有一特著名的作品吧?說的不是《離騷》,那就是一個官場下崗職工在發牢騷嘛,命苦不能怨政府啊!我說的是他的《九歌》,共十一篇,前十篇每篇一個神,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的,寫的是南楚祭天拜神的場景。換一種說法,這不就是戶外大型實景歌舞綜藝演出《九歌》的現場報道嗎?總共十個節目,最後演職人員登台謝幕,那不是送神,那是送客呀!屈原先生不拿一分錢紅包,把新聞稿寫得如此精彩,實在是如今娛記之楷模啊!

  原來“馬拉鬆”是一名記者

  現代的記者要求高,十八般武藝,不說樣樣精通吧,但您也別樣樣稀鬆。尤其是進入到全媒體時代,記者上能開飛機,下能挖地洞,跑得比兔子快,說得比八哥好。但是,你以為這樣的記者是現代才有的嗎?

  公元前490年,一個名叫費迪皮茨的希臘小夥子在路上上氣不接下氣地跑著,他是一名記者(其實是兼職,全職是軍隊信使)。希臘人和波斯人剛剛在一個叫馬拉鬆的小鎮結束了戰鬥,希臘人成功地擊退來犯之敵,宣告雅典保衛戰的最終勝利。記者費迪皮茨不但在前線采訪,由於缺人,他也參加了戰鬥。波斯人撲上來的時候,他大叫:“別動,我是記者!”波斯人扭頭走的時候,他再衝著人家後背來一刀。小費在路上狂奔著,他要把第一手的采訪資料傳遞給雅典的廣大觀眾。他邊跑邊想,等下我是應該先拋個懸念呢,還是直切主題呢?

  哦,對!我得先說:“大家好,我是費迪皮茨!”您看,希臘媒體人早在2500年前就已經實現了采編播一體化呀!不過可惜,記者小費的心理素質還是比較差,跑到了雅典廣場上麵對著鄉親們的期盼眼神,一緊張,就直接把結果給禿嚕了:“鄉親們!我們勝利啦!”

  嘩!一時間人聲鼎沸,群情激昂,人民互相擁抱,擠成一團載歌載舞,喜迎勝利消息的到來。等回過神來找記者的時候,發現小費已經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斷了氣,也說不好是大家歡呼聲太大嚇的,還是人太多擠的,於是雅典主管宣傳的官員拿了主意:“他是累死的!”希臘人為了紀念記者小費,開創了馬拉鬆跑;中國人後來也要紀念記者小費,於是開始給記者塞小費,尤其是挖煤的老板們。

  五花八門的當代記者

  其實記者不但有分工,戰地記者、攝影記者、娛樂記者,不同國家的記者風格也大不同。舉個例子,比如2012年的香港特首選舉,競選人唐英年的秘密豪宅被曝光違規搭建。我們就拿這件事舉例說明:

  如果是美國記者,他們主要強調一定要在現場:“各位好,我現在是在Mr.Tang的豪華大宅外,今天的天氣非常地炎熱,馬上帶來最新報道。”

  英國記者不在乎這個,人家要會算命才行:“觀眾朋友,根據我們的分析,Mr.Tang在今天的晚些時候,一定會回到這裏,今天不回來明天也會回來,或者,我猜他總有一天會回來,相信我!”

  法國記者就沒這麽好打發,人家擅長調查:“根據門前的輪胎痕跡,我們請教了相關專家,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裏曾經有坦克出入。”

  如果是希臘記者,哦,對不起,那邊在罷工,沒有記者。

  如果是大陸記者,他會算著慢慢地爬起床,打開電腦,上網下載一篇新聞通稿,接通直播間的電話連線說:“根據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

  而香港記者呢?走到門口拿出相機剛要拍照,一個保安衝出來說:“香港人不許拍照,這隻給大陸人拍!”於是,可憐的香港記者隻能化裝成施工隊的工友進行采訪了。

  最近這些年有個現象,就是戰地記者常常被表揚,被崇拜,其實這我能理解,冒著生命危險嘛,對不對?但是話又說回來,戰地記者的本分,就是到戰地上去完成采訪工作,和在Mr.Tang大宅外麵的采訪一樣,都是盡自己的本分啊。如果因為到戰地采訪就評個獎什麽的,我在恭喜國內外記者同行們的同時,還是有點擔心。

  我一直主張,人類不能把戰場當成解決問題、提升業績、打造英雄的場所。盡管事實上,人類一直把戰場當成解決問題、提升業績、打造英雄的場所哈。

  不管是什麽記者,他的業務能力難道不是按報道內容,而是按照工作地點來評價的嗎?各位狗仔隊朋友們,有沒有很感動?有沒有?鄉親們,不是打槍放炮的地方才叫作戰地,各種真相、各種隱形的戰場,都需要記者們拿出勇敢的心,冒著你都不知道前方是什麽武器的危險啊。大後方也不太平,兄弟們,你們上,我掩護!

  第3頁 :2.集體最溫暖?——論中國“抱團”文化的起源

  2.集體最溫暖?——論中國“抱團”文化的起源

  組織,這是多麽親切的一個稱呼,在中國看電視,最有安全感的一句話是:我找到組織了!

  組織是什麽?

  那組織是什麽呢?您看,這倆字,都有絞絲旁,“組”是“用力編織的綬帶”,綬帶,都是跟勳章綁在一塊兒的,所以這表現的是世界觀,進組織,這是榮譽;那“織”就是方法論了,叫“經緯交叉的方法”,意為進了組織要學會搞好關係才行!

  最早的組織形式,沒這麽深刻,原始社會的組織就是為了大家有肉吃。一開始,大家打獵是自己忙活自己的,頂多打個鳥殺個兔子,什麽大象、老虎,一個人幹不過啊,後來幾個人合計著,咱們組個戰隊吧,你扔閃光彈,他們倆衝,小王再搞點狙擊,我去後麵包抄!Go go go,fire in the hole!就這樣,原始人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寨子裏的婦女、小孩望著堆成小山的獵物,驚喜地說:“組織,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

  為了生產力,“組織”不斷地發展擴大,大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夏、商、周等以帝王為老大的專製組織。生活越來越美,不愁吃不愁喝,飽暖思“吟”欲!別亂想,這是說“吟”唱的欲望。於是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開始大規模出現不以吃烤肉為目的的NGO(非政府組織),曆史上稱其為“百家爭鳴”。

  古代最具規模的組織機構——孔子的“杏壇集團”

  孔子的杏壇集團堪稱最具規模——這是個大型的出版、教育和谘詢機構。孔夫子一再強調自己是非營利組織,“自行束 以上,吾未嚐無誨焉”,就是說孔子堅持有教無類不收學費的原則,不過你來上課,給我交一捆臘肉就行。紅包不上稅,這叫合理避稅。

  不過也有神人指出,上孔子的課其實是有明碼標價的:交30兩,隻能站在邊上旁聽,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交40兩你可以問問題了;“五十知天命”,給50兩,我告訴你明天考試的命題範圍;“六十而耳順”,交60的,你喜歡我怎麽誇你,我就怎麽誇你;“七十而隨心所欲”,大哥您隻要不打我,愛幹嗎幹嗎,考試包過學曆包拿!

  不管收不收錢,孔子杏壇集團收了弟子三千,出了這麽72個優等生,最後,聯合出版了《論語》,已經擺在書店熱銷了兩千年。所以,不要和我說什麽喬布斯、巴菲特,Mr.孔丘才是曆史上最成功的企業家。

  孔董事長功成之後,大組織的統治者發現了文化傳播和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再允許民間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私人傳媒公司了。於是文人墨客組織紛紛改以小眾俱樂部形式,集會地點也多出現在田間地頭密林深處,冠名也開始哈日,不是鬆下七君子,就是渡邊純爺們兒。

  竹林七“閑”

  在諸多小眾俱樂部裏,最早被叫響也最多才多藝的應該是三國曹魏末期的“竹林七賢”。他們的確很閑,社會動蕩,哥兒七個就躲在竹林深處,喝酒唱歌,寫詩下棋,過著七個小矮人一樣的快樂生活,但比小矮人更幸福的是,他們不會被白雪公主打擾。

  說說他們各自的白雪公主:先看七賢裏的小弟王戎,愛錢如命,他不叫“王錢”真虧了,他太太跟他是絕配,晚上兩個人挑燈夜戰打算盤,算算明天該收多少租子,白天哥哥進竹林去“賢”,姐姐就出門收錢。而且在普遍瞧不起商人的時代背景下,地主王戎連賣水果的錢也不放過,而且他賣李子賣得很雞賊,一定把李子核都鑽了洞,生怕別人用了他們家種子,可算是知識產權防盜版的先驅了。

  他老婆亦很先驅,那時候,老公叫老婆叫“卿”,老婆叫老公得叫“公”,這有個尊卑之意,主公愛卿嘛,但王戎老婆非管王戎叫“卿”。有一次,王戎急了:不許叫我“卿”了,沒大沒小,你才是“卿”,你“卿卿”百老匯!他老婆回了段繞口令:“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後來成語詞典看這個故事不錯,收錄其中,起了個名:卿卿我我。

  再看七賢裏最“賢”的嵇康,原創音樂人,代表作《廣陵散》,而且長得帥。那個時代男人比較娘,出門必須化妝,粉餅腮紅抹著,香水發膠噴著,東施效顰扭著,但嵇大哥不搞這些裝修,出門就迷倒一大片。應該說嵇康就好比:一個人有著周傑倫的才華,還長了張金城武的臉。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沒挺住,下嫁了嵇家,嫁“嵇”隨“嵇”。不過才貌雙絕的嵇康也有一個大毛病,嗜酒如命,看來玩音樂的自古就貪杯,不過人家喝完了不開車哈。

  也不對,七賢裏唯一“仙”字輩兒的酒仙劉伶,最熱衷於酒後駕駛,常常是駕著鹿車,一壺壺地喝,後邊還跟一個拎著鐵鍁的家仆,哥們兒說了,在哪裏醉倒,就在哪裏埋葬,兄弟刨坑兒吧!就為這個,劉伶家的夫妻關係很不協調。不僅如此,劉大哥還是個裸露癖,在家光著身子晃,被客人撞見了:“劉兄!你這是要幹什麽?”劉伶自己還發上火了:“我還沒問你呢!天地是我的房子,這房子是我的褲子,你鑽到我褲襠裏幹嗎來了?”後來查了查,這七個人聚在竹林也時常搞裸體Party,所以竹林七賢也算是我國早期的天體組織吧。

  世界最神秘的組織

  世界上最神秘的組織是共濟會,它旗下名人已經不算什麽,偉人都是一筐一筐的,當然,也有可能這些消息都是錯的,因為它真的太神秘了。據說它的會徽是這樣的:由建築測繪工具——曲尺和圓規以及代表法典的“G”組成。網上流傳一張奧巴馬的照片,照片顯示他手上戒指的圖案就跟傳說中的共濟會會徽很相似。

  這個會徽有很深刻的宗教含義,向上的圓規代表道德、行動和男人,向下的曲尺就是真理、戒律和女人,組合在一起就成了萬物和諧、陰陽調和的象征——六芒星,就是以色列國旗中間的那個LOGO。法西斯當時清剿的,除了猶太人,其實還有共濟會。據說共濟會的秘密,還出現在一美元的紙幣上,有人問,為什麽是一美元而不是100美元呢?因為英語中one這個詞,還有神和救世主的意思。

  共濟會出現在哪兒呢?首先我們看正麵右上角那個“1”字左上角,有一隻鷹腦袋,它代表的是美國一個地下家族,或者說,它是共濟會精英之中最為精英的人士組織,隻有2700人,而且,像這隻露頭的鷹一樣,隻有“首腦”。關於共濟會,媒體多少還能挖出點兒料,想要報道這個“波西米亞樹林”,結果隻有一個:根據相關政策法規,以下結果未予顯示。

  更玄的還在背麵,一美元的背麵是美國最早的國徽的正反兩麵,正麵這隻鷹上麵有十三顆星,代表當時的十三個州,注意了,這個排列不正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六芒星嗎?好吧,有人說設計者是猶太人,或者這麽排好看。我們再帶著六芒星看左邊這個國徽的反麵,最上邊的六芒星的六個角圈住了上帝之眼,而其他五個分別指向了五個字母,M,A,S,O,N,共濟會的簡稱,mason。

  正是由於共濟會的神秘,許多陰謀論也找了上門,每當地球上出了什麽大事,總會有人問,是不是共濟會搗的鬼?就像哪裏發生爆炸,我們都等著基地組織表示對此事件負責一樣。無論是什麽組織,立場都是讓成員過得更好,按世博會口號叫作:組織,讓生活更美好!但像是恐怖組織之類,為了自己的日子好,搭上了別人的好日子,這就不對了。所以,衡量一個好組織的唯一標準是,組織,讓世界更美好!您,是哪個組織的?

  第4頁 :3.東有鄭和,西有哥倫布——大航海時代的那些事兒

  3.東有鄭和,西有哥倫布——大航海時代的那些事兒

  作為一個石家莊的旱鴨子,小時候就覺得北京有很多的門,很多的橋,還有很多的海:這邊北海,那邊後海,踮著腳還能見到什刹海。後來長大點兒,發現中國人口分布在這麽幾個海,分別是:上海的,下海的,還有海外的。我置身第四種,也是鄰居最多的:苦海。

  “哥大哥”曆險記

  就讓我們說說另一個關於海的故事——大航海時代,最先想到的當然是意大利人哥倫布。當年的哥大哥,喜歡看旅遊雜誌,最愛的一本就是那個餡餅師傅馬可·波羅寫的遊記。老馬把中國吹得天花亂墜遍地黃金,哥倫布看得心癢癢,一心想去東方掃貨。後來找過法國、英國,人家都沒興趣,為了能跟葡萄牙國王說上話,他還出賣肉體,娶了一個葡萄牙貴族。葡萄牙姑娘可能純了點兒,但國王不迷糊,不幫他這忙,因為他的理論很扯:要去東方,咱得奔西去。可惜啊,唐僧當年要有他這個意識,去西天,需往東行,那就沒鑒真和尚什麽事兒了。

  雖然地球是圓的這事兒當時還處於草案階段,還需要代表投票通過,但人家葡萄牙國王是真找人推算了這事兒,得出結果,目前我們奔東去的航路就是最近的。這時候,萬念俱灰的哥大哥認識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伊莎貝拉的特點有很多,最關鍵一點是她地理學得不好。“往西去東方,好啊好啊!”於是二人一拍即合,哥倫布終於搞定了“天使投資人”伊莎貝拉,拿到了第一筆風險投資,駕船西去。後邊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他發現了新大陸,在那邊傳播歐洲文化和天主教,同時還帶去了麻疹、破傷風、傷寒、白喉、流感、肺炎、百日咳、痢疾和天花。你說他拉了一船什麽人過去的?

  哥倫布奴役完美洲土著,帶回了黃金、奴隸、雪茄和異國情調的美食,比如巧克力、紅辣椒、花生、土豆、西紅柿和玉米。當然,禮尚往來,他送去了病毒也帶回了瘟疫,那就是號稱“白人恥辱”的大水痘——梅毒。現在好像不算個絕症,找根兒電線杆打電話給祖傳老中醫就能治,可當時造成了近千萬人喪生,成了全人類的噩夢。同治皇帝不就是梅毒致死的嗎?如果沒有梅毒,他娘慈禧也不會垂簾聽政,後麵的曆史就大不一樣了。說不準咱現在還光著腦門,辮子粗又長呢。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副產品

  和哥倫布吃拿卡要不同,咱們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拉著好東西去,換了好物件回。三寶太監鄭和便是最出名的一個,不但早了哥倫布快100年,用的船更是先進。哥大哥的船100噸,鄭公公那艘可是1500噸。倆船擱一塊兒,感覺一個是船,另一個是模型。所以咱們中國航海日是獨樹一幟的Seven Eleven,那天正是鄭和下西洋出航的日子。

  海員的生活極其辛苦、枯燥乏味,一船的大老爺們兒無聊也就這麽撐著過了,但別忘了,船長鄭大人他是個公公,他比男人更細膩,他比女人更了解男人。於是,在漫漫長路上,他發明了一款舉世無雙的玩具。這個玩具,由144個零件組成,四個人同時負責裝卸,它的組裝形態,是為了紀念萬裏之外家鄉的長城,它的遊戲過程,需要考察一個人的數學、邏輯學、概率學以及心理學的能力,因為這個遊戲可以麻痹將士們的精神,故名“麻將”。

  一直關照海上遊子的女人

  其實,一直默默關照著海上遊子的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女人。每逢外出遠航時,遊子們都會帶上她作為保護符。從國內到國外,唐人街也能看到她的身影。她那一身紅衣,打動了多少海外華人的心。我說的可不是老幹媽啊,她是媽祖姐姐。

  傳說媽祖是海上航行的守護女神,她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她從小習水性,識潮音,還會看星象;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拯救了數次海難。泰坦尼克的那次海難,就是沒有拜媽祖。當然,也因為救生艇不夠用。

  救生艇是怎麽來的?

  據說在中世紀的歐洲,水手就用盛淡水和糧食的大木桶做“救生桶”拋給落水的人。但是好景不長,還是出事了。一艘大型捕鯨帆船在追獵白鯨時,遇到大浪,瞭望台上的水手被拋入大海。人們照例把“救生桶”向水手拋去。誰知,這隻木桶很快灌滿水,連同遇難水手一起沉入海底。船員很悲痛,浪費了一個桶啊。大家為死者釘了一口空棺材掛在船尾,以表哀悼。不久後,捕鯨船再遇風浪,徹底翻了,唯一的生還者就趴在這個棺材上活了命。從此,棺材鋪就正式開進碼頭了。現如今的救生艇,就是從棺材改建而來的。

  自助餐原來是海盜發明的

  除了海難,海上航行更怕遇到海盜。相對於加勒比海盜,索馬裏海盜更可怕,因為看不見啊,您瞅這旗子。

  作為海盜,除了為電影票房作出巨大貢獻之外,對餐飲業也曾有過革命性的壯舉。8至11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盛產海盜(其實就是北歐,說“斯堪的納維亞”洋氣嘛),那個時候海盜這個職業可比現在我們這些小白領幸福多了:咱現在一年一次春茗,北方叫團拜,聚個餐、抽個獎、發個錢;人家海盜老板,隻要幹成一票,就會大宴群盜——說得我好想跳槽索馬裏啊。

  海盜吃飯可不會像正經人似的,排排坐吃果果,大家紮堆兒,有圈子,也不能跟電視台發盒飯似的一人給一份飯自己找地兒蹲著吃。於是想出這麽一招,吃的喝的堆一塊兒,誰吃自己上那兒拿去,自助餐就是這麽來的。現在歐洲還有不少自助餐廳就叫“海盜餐廳”。進去吃飯就跟海盜一樣一樣的,餓好幾頓,必須一口氣把飯錢吃回來。

  古今海盜戰

  當上海盜,就得海戰。索馬裏的兄弟們一小票一小票地撈錢,希臘人在希波戰爭時可是幹了一大票。公元前480年,雅典派出300多艘戰艦在薩拉米灣集結,先派人假裝逃兵,向波斯王謊報雅典艦隊內訌,並送去事先準備好的假作戰計劃,讓薛西斯一世以為有機可乘。這一招不新鮮,赤壁之戰不就有一出周瑜打黃蓋嗎?咱還多個蔣幹盜書呢。可人家希波戰爭比咱早了近700年,當時的薛西斯中了計,全軍600多艘巨型戰艦駛進海灣。

  然而薩拉米灣甚為狹窄,波斯的巨型戰艦不能自由行駛,那場麵簡直就成了晚上六七點鍾的北京三環,薩拉米灣成為波斯人的停車場。隻聽希臘人大喊一聲,“關門放小船”,雅典的戰艦就跟晚高峰的三輪摩托似的,噌噌噌,小巧、迅速,他們以船頭來撞擊進退不得的波斯艦艇,最終希臘人取得了勝利。

  希臘人後來記載這段故事,說是他們的神明幫助了他們。在希臘神話中,宙斯有兩個兒子是雙胞胎兄弟(就是天上的雙子座),能發出黃色和白色的光芒,一個叫阿爾法,一個叫貝塔。在希臘人眼中,它們是航海保護神;在中國人的眼中,它們是數學課本裏的兩個變量。

  海與人生

  從古至今,多少人以海明誌。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裏麵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有誌青年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網友們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戀人們海誓山盟時會說:“我愛你到海枯石爛。”怨婦們秀寂寞時說:“一入侯門深似海。”老人們感歎著滄海桑田,做壞事的惦記瞞天過海,年輕人看海選,老板們喝海量。如今大家見麵第一句話正是:“嗨——”

  第5頁 :4.餘音繞“糧”——世界糧食發展的故事

  4.餘音繞“糧”——世界糧食發展的故事

  東晉時期,晉惠帝司馬衷在災荒之年得知黎民百姓無飯可吃的時候,冒出過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名人名言:他們沒有飯吃,為什麽不吃點肉粥呢?當然,這樣智商的皇帝在隨後的“八王之亂”中也是被打成了亂世王八。

  不過如今,城市和鄉村越走越遠,吃過豬肉但沒見過豬跑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一代對於糧食的認識,似乎也呈現出有錢就一定會有飯吃的傾向。比如總看新聞裏說糧食危機了吧,國際糧價飆升了吧,對於我這種不炒期貨、連菜都不炒的人來說沒有概念啊,直到方便麵漲了價,我心裏的血才“啪嗒啪嗒”滴出來。就說方便麵吧,一碗漲了5毛錢,漲幅14%,這已經是4個月內的第三次漲價。廠家表示,原料漲了,麵粉貴了,大師傅家也沒有餘糧啊。糧食,多少人對它習以為常,又有多少人為它勞碌一生。

  人口和糧食的關係 ——“馬爾薩斯詛咒”

  人口,人字旁邊是張開的嘴巴,人人都要吃飯。有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小時候我就產生了對這句話的質疑,人是鐵,飯是鋼,碰在一塊是“咣咣咣”才對啊。而且都是拿鐵煉鋼,那把人燒了變成飯?哎喲,成恐怖片了!

  那人口和糧食之間到底是什麽關係呢?1798年,一個叫馬爾薩斯的英國學者給出了答案。他說,農業產量是以等差級數增加的,1、2、3、4、5這樣,而人口是呈等比級數增加的,2、4、8、16這樣,也就是說糧食產量追不上生孩子的速度。怎麽解決呢?馬爾薩斯覺得,比較理想的辦法是晚婚或者禁欲,據說如果人類不計劃生育,25年裏,人口就漲一倍!而且馬爾薩斯建議隻對勞動人民和貧困階層采取這種手段,他還反對施舍食物,說飽暖思淫欲啊,這麽整,要飯的沒啥壓力都跑去造小人兒了。——這哥們兒思想覺悟太差了!

  這一套歪理邪說,被人稱作馬爾薩斯詛咒,引來了後世無數的批評。要說馬爾薩斯最主要還不是覺悟問題,關鍵是沒有運用科學發展觀!他沒能預見到技術革命對糧食增產的作用。人類的老祖宗在12000年前放棄了打獵和采野果之後,開始了農業耕種。馴養牲畜、發明灌溉、生產水稻,每次農業技術的進步都導致了人口的激增,子曾經曰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子還曰過:地有多大產,人也有多大產!

  我們都是“地瓜”傳人

  中國曆史上,清朝以前,人口數量隻要超過八千萬,人地矛盾就會尖銳,容易發生農民起義。但到了“康乾盛世”,人口數量突破了三億,大家還能吃得飽,社會還挺和諧。告訴各位,康乾盛世的首席功臣,並非康熙,也不是乾隆,更不關他雍正什麽事,其實是——印第安人!

  話說在很久以前,印第安人插著羽毛,光著腳丫,孤獨而又快樂地生活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上,他們也曾經度過一段食不果腹、畫餅充饑的艱苦歲月,直到他們發現了一種長得很像地瓜一樣的食物,才解決了人民的菜籃子問題,它——就——是——“地瓜”。咱們北方叫地瓜,南方叫番薯,學名叫紅薯,好種、好養活。幾百年後,那個去新大陸自由行的叫哥倫布的小夥,把地瓜的種子帶回去送給了西班牙女王,然後西班牙大兵又把地瓜種到了菲律賓的呂宋島。

  1593年春天,50歲的中國商人陳振龍騙過了西班牙海關,把一條地瓜藤走私回了福建老家,從此地瓜便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待到康乾之時,地瓜讓中國的可耕地麵積擴大了四倍,您說乾隆爺祭天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拜一拜印第安兄弟呢?“奉印第安呈運,地瓜詔曰。”所以,多少中國人都是地瓜養活的,不要再說俺是龍的傳人,俺是地瓜的傳人!

  綠色革命不綠色

  如果說康乾盛世的人口激增是馬爾薩斯詛咒的一個反麵例證,那麽二戰之後的綠色革命則徹徹底底地給了馬爾薩斯一個大嘴巴子。綠色革命前,印度的糧食哪夠吃,可謂“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到了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著手解決三農問題,拓耕地、改善灌溉、提供殺蟲劑和化肥,尤其是研發了一種超級大米,產量猛提了10倍,讓本來已經滑到了饑餓邊緣的印度一口氣又多生了7億人。這還隻是在印度,綠色革命對世界的影響則是讓全球多生了40億人!

  但是,這綠色革命可並不那麽綠色,大量井水灌溉導致地下水枯竭和土壤鹽堿化,化肥汙染了水資源,殺蟲劑一年可能會造成3900萬起中毒案例。要說這大自然,往往是在人類意想不到時給我們猝然一擊。從2006年開始,世界各地的蜜蜂大量死亡,聯合國的報告說,大量使用化學殺蟲劑就是原因之一。據說愛因斯坦曾經講過:“沒有了蜜蜂,人類隻能活四年。”雖然我不明白一個物理學家為什麽跑去點評昆蟲,但此話頗有道理,靠昆蟲授粉生長的作物占人類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八成以上都是靠蜜蜂授粉。不過如果蜜蜂沒了,我比較關心的是,劃拳的時候麻煩了,兩隻小蒼蠅啊,飛到花叢中啊,飛啊,飛啊……

  新能源法案推高糧價

  另一項科技的進步對糧食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巨大。2007年12月,美國總統小布什簽署了新能源法案,計劃在2022年將生物乙醇燃料,也就是酒精,年產量推升至360億加侖。2008年1月,紐約期貨市場的原油價格首次站上了100美元。這兩件事看上去不相關,但加起來意味著什麽?意味著高糧價的時代到來了。一方麵,現代農業離不開石油,製造農藥化肥需要油,播種機、撒藥飛機那都是吃油的怪物,糧食生產的成本就高了。另一方麵,生物乙醇主要是靠玉米製造的,糧食被大量用來製造生物燃料,糧價肯定漲。製造乙醇需要多少玉米知道嗎?一聽易拉罐的乙醇,用的玉米是一個人兩天的口糧,就家裏那浴缸,兩缸酒精用的糧食,夠一個人吃一年的!糧食都叫汽車給吃了,那叫人吃什麽?喝汽油?

  說到這兒,大家會覺得馬爾薩斯的詛咒也不是那麽沒道理,是不是我們這個地球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就是有限的,但限製因素並不一定是糧食產量,而是人類自己的折騰。懂行的朋友跟我說,糧食安全危機的背後,市場投機炒作不容忽視。一般來說,世界糧食供應量出現3%~5%波動,國際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就會把糧價波動放大到10%~15%。

  不患寡,而患不均

  40年來,世界主要的糧食作物以及肉類產量的增幅實際上超過了人口的增幅,但有句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挨餓,有人肥胖。全世界有超過9億人營養不良,而超重的人口有12億之多。有份報告說了,法國的剩菜足以養起剛果共和國,意大利的則可解決埃塞俄比亞人民的營養不足問題,美國人浪費的食物足以喂飽全非洲的饑民。記得有個段子,老師布置作業:“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歐洲學生問:“什麽是短缺?”朝鮮學生問:“什麽是糧食?”中國學生問:“什麽是自己的看法?”伊拉克學生問:“什麽是國家?”美國學生問:“什麽是其他國家?”

  富裕國家的人隻需付出10%~20%的收入購買食物,但貧窮國家的人就要付出60%甚至80%,所以窮國對糧食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糧食騷動”也是時有發生。有人分析糧食價格大漲,正是阿拉伯國家發生革命的導火索。

  糧食引發的戰爭

  在曆史上,因為糧食而導致的政權更迭屢見不鮮。法國大革命爆發前,人民在暴政和苛稅之下苦不堪言。偏偏1788年嚴寒天災,農作物歉收,一個麵包的價錢漲到跟小老百姓一個月的薪水一樣了,到這般田地,情何以堪!終於在1789年10月5日,一大群老百姓衝向凡爾賽宮,這其中大部分還都是魚市場賣魚的婦女。凡爾賽宮的兩萬守衛也沒能擋住洪流,魚肉百姓的路易十六轉眼之間就成了刀俎魚肉,被押往巴黎哢嚓了。這就是法國大革命裏最著名的“法國十月事件”。

  最後,關於糧食,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我們不妨把它當作寓言來看:很久以前,齊桓公命令大臣們都必須穿絲製衣服,但國內隻準種糧食而不準種桑樹。這個國家絲價就猛漲。周邊國 路易十六被執行死刑家則紛紛不種糧食種桑樹,賣絲賺銀子,不亦樂乎。過了幾年,齊桓公又命令大臣們隻準穿布衣,並不準賣糧食給其他國家,於是眼見別國餓死,一統天下。別局限在糧食,你還想到了什麽?

  第6頁 :5.世界美食的前世今生 ——各地佳肴大揭秘

  5.世界美食的前世今生 ——各地佳肴大揭秘

  前段日子上網買書,賺到了,送一頓日本料理。它是以飯票形式發放的,飯票形狀很接近國旗,去任何一家日本餐館吃完了放桌子上就可以走人啦,僅限中國大陸地區使用。

  幹壞事兒的從來都是高智商,所以都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飯館老板更高,一丈二!所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幹脆還是關門避險吧。子曾經曰過,食色性也,在吃飯這種頭等大事上都不忘愛國,這得多高的情操啊?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某些“愛國人士”其實很希望在“色”上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

  日料是山寨的!

  在古希臘,人們用烹飪的方式區別“正常人”和“野蠻人”。按這種標準,現在的日本人一定不能算正常人。說起日本料理中這種最常見的食物——生魚片,其實吧,它是以前從中國人這兒山寨過去的。中國人,從周朝就開始吃生魚片,那時候叫“魚膾”,吃得很愉快。膾炙人口這個詞,就是這麽來的。膾是刺身,炙是烤肉。“膾”去了日本,“炙”上了韓國,我們自己隻留下了“人口”。

  生魚片和烤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美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候的廣陵太守陳登就是因為太愛吃生魚片,但是遇上了坑爹的廚子,魚都不新鮮,害得胃裏感染了大量寄生蟲。神醫華佗給他治好了吧,還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吃,結果就這麽活活吃死了。由於對生魚片的怨氣太重,這哥們兒轉世之後,成了專門蹲守在日本料理店吃霸王餐的一名愛國者。

  化腐朽為神奇的麻辣火鍋

  因為日本人愛吃生的,所以日本料理講究食材的新鮮。中國就不一樣了,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十八般廚藝,煎炒烹炸,醃鹵醬拌,坑蒙拐騙,敵敵畏瘦肉精,塑膠袋兒皮鞋底兒,怎麽都能給你做成好吃的。食材的好壞?那不重要,不重要。

  我們還有一種神奇的吃法,可以把所有東西變成同一個味道,麻辣火鍋嘛。其實最早吃麻辣火鍋的都是政治麵貌特別好的階級,把大戶人家不要的下水之類帶回家。由於巴蜀之地濕氣重,加上打工仔也沒有小冰箱什麽的,下水都已經是下水道的味兒了,但是麻辣火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恕我直言,口味越重的菜,往往越沒有什麽好食材,各位珍重。

  由炮烙之刑聯想到鐵板燒

  接下來就介紹一道口味最重的菜,話說商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商紂王,這個人暴虐無道,研究出了一種極刑,叫炮烙之刑。看過《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就是把一個人綁在燒紅的銅柱子上,像烙餅一樣活活烙死。相對直接在火上的燒烤,銅柱上的炮烙因其導熱均勻,不易烤糊,容易製作出外焦裏嫩、飽含汁水的效果。炮烙時,以厚銅板為最佳,內置木炭,使肉能夠迅速烤熟,保證肉質的鮮嫩。同時,鮮肉接觸滾燙的金屬時,會發出嗞嗞的響聲,肉汁四溢,給燒烤的過程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後來的廚師們,受到了這個炮烙之刑的啟發,就發明了鐵板燒。劉德華都管劊子手叫筷子手嘛。您還別笑,其實很多酷刑都和廚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油炸、火烤、水煮,所以傳說中的陰曹地府其實就是個大廚房嘛。不過以現在的食品安全形勢,從飯桌直奔陰曹地府的概率是大大增加了,所以我們需要一批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來保障食品安全啊!

  美食還是“特供”的好

  說起“特供”這回事,不是現在才有。商朝之初,各路諸侯朝見天子,要帶著上好的物品進貢。這事兒本來是個潛規則,不過到了漢代,漸漸變成了一種禮製,讓當官的給規定起來了。封建時代的特供食品,除了特別貴重的因素,就連瓜果蔬菜長得特別肥大,自己都不能吃,必須獻給皇帝吃。拉一車就奔京城了,但千萬別裝太滿,否則過橋的時候把大橋壓塌了算你超載。

  且不說楊貴妃為了吃一口鮮荔枝累死了多少人馬,光是明神宗時,為了能讓皇上在冬天吃上口西瓜,就專門有人在地窖生火,自製大棚種瓜,結果因為消防檢查不達標——不是,主要還是因為太費錢——最後不得不挪用濟邊銀來填補虧空。其實也倒不是說皇上缺這口吃的,這事它主要關乎帝王尊嚴。在咱們這兒,領導的麵《從“吃不起”到“不敢吃”》(朱慧卿作)子問題永遠是第一位的啊!

  一夜成名的法國菜

  不光是中國人有對美食的執著,歐洲人甚至把美食上升到了國家尊嚴和國家影響力的地步,特別較真兒。在這方麵最拿手的還數法國人,他們能把美食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出口到別的國家。

  當年拿破侖三世宴請沙皇和普魯士親王,那次宴會的代號是“震懾行動”,在宴會上展示了各種法國美食,羊羔、乳鴨、巴黎龍蝦等等等等,一頓飯吃出了法國的國力,吃出了法國的偉大,吃出了法國人愛顯擺的傳統!當時沙皇和普魯士親王腳都軟了,舌頭也軟了,這叫不戰而屈人之胃!

  於是法國菜一夜間名震歐洲。法國廚子當年那社會地位,甚至可以出入左拉、福樓拜這些人的社交圈子,那真是一個廚子們的春天,從英國到意大利到美國,甚至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各國的高級宴會都在爭搶法國廚子,所有的菜單都用法語印製,如果你是法蘭西來的廚子,走到哪兒都是孫楊在大運會的待遇啊。那時候甚至有句話:“國家權力掌握在大將軍手裏,而大將軍被法國廚子的手控製著。”這話後來被中國婦女擰巴成:“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什麽跟什麽啊?!

  “國有化”的比利時菜

  不過也有不信這一套的,比如比利時。這個國家的飲食從古代就一直受法國菜影響,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比利時人突然之間就覺醒了,我們不能天天吃法國佬的東西!我們要愛國啊,比利時的同誌們,走,去法國飯館吃霸王餐去。作為一個愛國的比利時人,必須吃比利時菜,但是沒有比利時菜,咋辦?於是就把平時常吃的,什麽魚內髒,炸薯條,燉牛下水,全都“國有化”了,規定這些以後可都是比利時菜了。吃這個愛國,不吃這個不愛國!

  從過去到現在,人們對美食的定義一直是個主觀的概念。想當年鬧饑荒的時候,樹皮、草根、皮帶、皮鞋,咽得下去和咽不下去的,都能往肚裏咽。朱元璋在落魄的時候,兩個叫花子接濟了他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米粒是珍珠,菜幫子是翡翠,餿豆腐是白玉,就這麽一碗剩菜湯,喝的時候別提有多香了。反倒是登基做皇帝之後,日日大餐卻食之無味。

  第7頁 :6.房地產商的八百輩兒祖宗/“帽子”戲法

  6.房地產商的八百輩兒祖宗——地主的演變史

  有自己的房子,這是每個中國老百姓的共同追求。有人追得到,有人還在跑,跑到咽氣兒許個願,來世投胎做蝸牛,生下來就有房產證,運氣好點兒做寄居蟹,隔幾年就換個新樓盤,要是多積點兒德,下輩子最好當兔子,狡兔三窟我買三套,憑啥外地人隻能買一套?活得還不如個兔子。但轉世投胎之前,我們頂多也就是揣著祖傳的兩套房過日子了,一個叫左心房,一個叫右心房。

  沒辦法,提起開發商,老百姓沒法不往黑心裏想:他們的心裏沒有“人民A”,沒有“人民C”,隻有“人民B(幣)”啊。擱幾十年前,他們不就是地主嗎?雖然打土豪分田地過去了這麽久,但鬥地主的精神還在撲克牌裏流淌著。

  土豪地主比拚賽

  以前講地主必和老財聯係在一起,“地主老財”,都知道地主有錢,但是一般都不顯擺,誰更趁錢沒法統計。所以福布斯雜誌早幾百年肯定倒閉,就連和珅和大人也是被抄家之後,才知道他是世界首富啊。露富的地主,鳳毛麟角有幾個,最出名的是這倆冤家——王愷和石崇。

  初賽:王愷大手一揮,用人端出家裏的洗鍋水,My god!用麥糖水洗鍋。石崇大笑:“哈哈,也不怕招螞蟻!來,把咱家柴火搬出來。”大夥一看,好麽,他家居然用蠟燭當柴火燒。有錢是有錢,不過用蠟燭火燒飯,大年三十的飯局估計中秋節就得開始熱油了。

  複賽:王愷邀請媒體嘉賓到其豪華別墅參加激情派對,通往他家的四十裏大道,全用名貴紫絲編成屏障。石崇也不遜色,用比紫絲更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裏屏障,宴請各界名流,這錢擱今天能修兩條有避雷針的鐵路了。於是,場外觀眾紛紛發短信支持石崇。

  決賽:兩大富豪亮家底兒,IC卡、IP卡、IQ卡,現金、存折、信用卡,王愷的親外甥晉武帝暗地讚助舅舅,舉全國之力,竟還是敗下陣來。石崇富可敵國,自然就是國家敵人,過了幾年晉惠帝任上,石崇人死財盡。後世之人引以為戒,以露富為恥,所以你看,但凡開瑪莎拉蒂、拎愛馬仕包還拍照放上微博的,都不是真的有錢人大地主,最多是90年炒過股的。

  話說有那麽一段時間,大家都特鄙視地主,擠破頭想和農民發生關係。有個單位來了個新局長,為表現親民,和大家見麵的時候說:“我啊,是農民的兒子。”已經幾代生活在城市的處長一聽,滿臉堆笑地說:“我是農民的孫子。”局長一看,兒孫滿堂,氣氛不錯,就問剛參加工作的農村大學生小王:“小同誌,你呢?”“俺,俺就是農民啊!”

  地主的真實生活

  其實真正的地主,絕大部分生活水準不怎麽好。“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同賓在《土地夢》中說:“我們村裏有幾家地主,都是東家領著長工幹活兒,鋤地、收麥,都是東家幹在前頭;大忙時候,東家吃高粱麵花卷,給長工蒸白饃,東家吃辣椒、豆豉,長工的菜裏總有腥葷。”

  看見沒,這樣的地主,放在現在得頒發最值得尊敬企業家稱號!地主心裏很清楚,雇的農民不養好了,地裏的菜誰好好養呢?這會兒您再回憶起小學課本裏的《半夜雞叫》,地主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多幹活,半夜三更學公雞打鳴叫人起床下地。不管您信不信,我反正不信。長工都是傻子嗎?今天被騙起來,明天還會被騙?都是農業人才,看月亮判斷時辰都不會嗎?再說了,大半夜的,黑咕隆咚,地主叫他們下地幹什麽去?你當是培訓解放軍夜間作戰能力嗎?那會兒又沒有體育場那種探照燈,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把一群人趕到田頭,是準備插秧子還是踩秧子啊?

  而且,地主們實際上非常節儉,另一個“魯迅文學獎”得主史鐵生在《記憶與印象》中寫道:“太姥爺,一個典型的中國地主……他有幾千畝地的時候,出門趕集,見到路旁的一坨牛糞他也要兜在衣襟裏撿回來,抖摟到自家地裏。”這事兒擱農民身上,大家說他會過日子,擱地主身上,大家又說摳門算計。都說中國人克勤克儉的美德是農民階級多年留傳下來的,我倒有不同意見:窮人省吃儉用那是生活所迫,我們經常看到某個一文不值的人中了大獎立刻窮奢極欲揮霍一空的故事;克勤克儉倒是大部分中國地主們保持的傳統,每一個地主家族都有一本牢記於心的家史,祖輩落魄流放於此,代代勤儉奮鬥,一畝一畝地積累成富甲一方的地主。按現在的說法,除了有皇親國戚成分的,他們都是實業家。你看如今那些飛揚跋扈、驕奢淫逸的有錢人,哪個是幹實業出身的呢?我拿錢砸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誰嗎?

  奇葩的中外釘子戶們

  所謂地主,從廣義來說,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所以地主最恨的不是農民,而是釘子戶,尤其是現代地主們。不過話說回來,能做釘子戶的人,落魄之前也得是個地主,最次也是個戶主。

  春秋末期有個人叫逢於何,一個非常之牛的釘子戶,他挑戰的是全國最大的地主。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景公在擴建王宮的時候,路寢台侵占了逢於何家的墳地,後來逢於何的母親去世了,這老兄發話:不要道歉,不要賠償,隻要求把他母親葬在他父親的旁邊,也就是王宮之內。

  景公一聽就炸了,什麽?怎麽可能!甭說埋他們家了,你想想,誰到鄰居家說:“我們家搬家,這兒有壇骨灰不方便拿,先在您這兒擱幾天吧!”早崩潰了都!景公貴為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既不差錢,也不差地,但逢於何就是不要,擺明了就是叫板齊景公啊!要在今天,不用領導發話,咱們民間核武器——拆遷隊,早就帶領各式推土機、挖掘機趕到,別說想把***葬進來,你過世的父親也得起立走人!但在那時,經過上大夫晏子的一頓批評教育,景公竟然答應了逢於何的請求,把他的母親葬進了王宮。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啊。

  除了中國,外國釘子戶也有傑作。柏林旁邊小城波茨坦的無憂宮入口處,一個帶風車的大磨坊非常惹眼,看上去就像是小魚兒和花無缺一樣不和諧。大地主腓特烈二世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受了刺激,發現最不好惹的就是普魯士人民,於是矛頭轉向國外,內戰外行,外戰內行,通過七年戰爭,把原本的小國普魯士一舉打造成歐洲五巨頭之一,大征版圖,接近了如今德國地圖的模樣,成為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大師,甚至還在拿破侖之上。

  “地主”沒了,“地”也陪著地主去見“主”了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致司法部長的信,寫道:“我想清楚地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高低之別。法律麵前人人平等!”

  正是千百個這樣的領導人推動,地主的時代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同時也驚喜地發現,“地”也陪著地主去見“主”了,即使好不容易占個屋子,這地方最多隻能住七十年,還得交著物業費,防著拆遷隊。等到蹬腿咽氣放進小盒子,埋起來睡20年,又會有人敲門:“起來了起來了,租約到期該搬家了!”

  現實告訴我們,房子的價值不在天長地久,而是房子和妻子已經直接掛鉤,有“地兒”就有Dear,沒“地兒”就沒Dear。不知道你是否像我一樣大逆不道地覺得,地主是一份多麽幸福的職業啊。

  ⒎“帽子”戲法——無帽不歡的人們

  最近幾年有一種顏色特別火:綠!鍵盤拚音是LV嘛。綠色代表環保,綠色還代表和平。經濟要發展綠色經濟,貿易要搞綠色貿易,就連上網下載都是綠色軟件,不讓你好好上網的是綠色大壩。吃飯的希望吃綠色食品,開車的希望是一路綠燈,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既然我們解決不了堵車問題,那就應該把車尾燈改成綠的,起碼泡在車裏舒服一些。路過的行人更舒服,一看泱泱車龍,司機的臉被前麵的尾燈照得“屎綠屎綠”的,活該,我地鐵,我神速!雖然坐地鐵沒有“屎綠色”的臉,但經常被擠得一褲襠屎。綠色代表長壽,因為烏龜殼是綠的。綠色還代表財富,所以美元又叫“綠背”。可是這個世界上卻隻有一樣東西,它不能是綠的——帽子。中國人嘴裏的“戴綠帽”,說的是老婆偷情給老公頭上戴的。那反過來老公偷情呢?那叫“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

  最怕摘的烏紗帽

  不過,戴帽固然很可怕,但比這更可怕的其實是摘了帽兒,這摘的不是綠帽,而是頭頂上的烏紗帽。

  話說戰國時候有個思想家莊子,這人講究無為,特別鄙視當官,於是放話,我不為軒冕肆誌。軒是車子,冕是帽子,意思是說:跑車和帽子白給我我都不要。由此可見,在古代隻有當官的人才能坐跑車、戴帽子。——都是奢侈品啊!

  在過去,帽子體現的是一種官僚文化。隋唐的時候,所有的官員都戴烏紗帽。怎麽區別官職高低呢?就是在帽子上裝飾玉塊。六品以下的官員,帽子上沒有玉,五品官的烏紗帽上有五塊玉,四品有六塊,依此類推,一品官的烏紗帽上有九塊玉。官越大,帽子越重,所以領導的脖子都不長啊(照這個說法,我要從政大有可為啊)。

  最早的烏紗帽是直筒型的。到宋太祖趙匡胤登基時,為了防止大臣們開會的時候互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他就想了這麽一個轍——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烏紗帽本來就是黑的了,再加倆黑紗做的小翅膀,就跟個小蒼蠅似的。這樣,隻要腦袋一動,蒼蠅的小翅膀就忽悠忽悠地跟著動,皇上一眼就能看見:“嘿,你,別說話了!Mind yourhead!”

  隨著曆史發展,烏紗帽漸漸成了當官的代名詞。當官的,最看重的就是這頂小小的官帽。帽子和腦袋是連在一起的,帽子丟了,腦袋也就沒了。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帽子,就得拚命給領導戴帽子,俗稱戴高帽。但是這類人要多多提防,轉身就翻臉罵你娘,記得前些年批鬥之前都是先給戴上高帽嘛。

  廚師為何“戴高樂”

  唯有一個職業戴高帽是安全的:話說18世紀末,法國有個叫安東莞·克萊姆的廚子,這哥們兒為了招攬生意吸引眼球,天天戴著一頂巨高的白帽子傻樂傻樂地跑進跑出,大家一看,“喲!戴高樂嘛這是。”久而久之,這種帽子也被各個餐廳效仿,帽子越高,代表經驗和水準越高。現在最高能有三十多厘米,倒不是廚師們不想再做高些,主要是房頂限製了帽子的發展。

ro手遊白蟻(ro蟻後怎麽打)

  “帽子控”拿破侖

  廚子們“戴高樂”,還有一位帽子控也“戴高樂”,嚴格地說,他戴的帽子實際上是“矮子樂”,這人叫拿破侖。拿破侖是一個高帽子控,生前曾有一百七十多頂帽子。他最標誌性的帽子叫“兩角帽”,哎,不

  是說這帽子值兩毛錢啊。因為這帽子的模特實在太有名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兩角帽改叫拿破侖帽,搶了冠名權。這就跟中山裝名字的由來一樣,所以這和淘寶開店也一個道理:衣服的品質不在高,關鍵要模特找得好。

  別出心裁的帽子國度

  高帽子不光拿破侖喜歡,英國人也喜歡,世界上最愛帽子的國家非英國莫屬。英國男士要戴黑色圓頂禮帽,就是卓別林天天戴的那種,這才是真正的紳士。別小看這樣一頂手工製的帽子,有的要上萬塊一頂。這玩意兒在中國賣不動,要是印花加上LV就不同了。但是這個並不是英國人最貴的帽子,英國人最拉風的帽子還要數英國皇家衛隊戴的這一英尺高的黑色熊皮帽。看這個帽子的重量你就知道,戴上的效果絕對是:我的心一片黑。製作一頂一英尺高的熊皮帽要用一頭甚至兩頭黑熊的皮。這不,經過前幾年環保組織無數次的抗議,英國人也屈服了,開始用人造皮來做帽子。可是人造皮它又重又不透氣,一下雨還存水。戴著它的皇家衛隊士兵,這回反正頭上是沒有熊皮了,不過能捂出一腦袋虱子來。

  英國人愛戴帽子,主要還是拜英國這鬼天氣所賜。雨說下就下,冬天天氣又陰又冷,帽子又防雨又保暖,就這麽成了必需品。

  保命鋼盔成了“殺人”武器

  還有一種帽子也是必需品,保暖是其次,主要是保命——安全帽。安全帽上了戰場,就進化了,變成了戰場上的鋼盔。

  鋼盔,日語叫作鐵帽,在很多電影作品裏我們都能看見小鬼子們戴著它,它和掛著“屁簾兒”的戰鬥帽一起組成了日軍的標準形象。當年日軍侵略黑龍江的時候,他們這個鋼盔剛被發明出來。因為幾十年前全球還沒怎麽變暖,東北那天氣比現在還冷,戴著鋼盔的日軍士兵腦袋隻要一出汗,馬上就結冰。所以那個時候日軍的傷亡有很多都是腦袋和鋼盔凍一塊兒了造成的。所以你說為什麽現在日本人總得弄出些幺蛾子?因為他們當初腦子都被凍住了嘛。就為了摘這個鋼盔,日本人想了好多轍。其中就有人提議,不是腦袋和鋼盔凍一塊兒了,那用滾開的熱水澆這個鋼盔解凍。結果帽子是摘下來了,不過是連頭皮一塊兒揭下來的。日軍占領齊齊哈爾,陣亡300人,凍死2000人。

  說了這麽多帽子,中國男人最怕的一頂帽子,其實還是綠帽子。不過男同胞們也別太在意這個說法,畢竟綠帽也有一個很有名、很拉風的形象代言人——關二爺啊。對於帽子,各國有各國的文化特點,一群戴帽子的英國人圍在一起那是貴族聚會;一群戴帽子的中國人圍在一起,那是旅行團上路。被我們毀掉的豈止是帽子,禮服和旗袍,被服務員毀了;西服,被保安毀了;女明星,被當官的毀了;當官的,被微博毀了;微博,被小秘書毀了;沒有小秘書,它早就被毀了。

  第8頁 :8.翻譯人生/9.以食之名——國宴逸事

  8.翻譯人生——通往新國度的技術工作

  對各位學生朋友們來說,馬上就又到了一年好幾度的考試季了。尤其是很多大學生朋友,估計現在正焦頭爛額呢:一個學期沒聽課,別人正在複習,而你剛開始預習。就指著這兩天老師給畫考試範圍了吧,可是明明是個護墊大小的考試量,卻有著日用型的考試範圍,還需要學生夜用加長型地複習。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側漏的危險。

  說起中國學生最頭疼的課程,那真是非英語莫屬了。尤其英語四六級考試,那是多少學生的噩夢。不過呢,最近幾年情況也有所改觀,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在亞洲已經不是最差的啦。總結其原因,主要是與我國那些學習不好拖後腿的各種二代已然移民成為各國華裔有關。

  不管是學中文還是學英語,總之外語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英國媒體就爆出新聞,說英國法庭翻譯人員“災難性短缺”,已經有好幾百個案子沒法審理了,很多嫌犯就因此被無罪釋放,搞得四處人心惶惶。有的法庭幹脆讓被告方自己翻譯,更有甚者,在法庭上動用了著名的Google翻譯機。還記得Google翻譯機的傳世之作嗎?“有困難找警察”——“Difficult To Find The Police”。

  中國第一位翻譯家——唐僧

  翻譯這個職業,自古就有,既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

  雖說它可能對大家來說有點兒距離,但是說起中國第一位翻譯家,那可是家喻戶曉。此人曾經被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有全亞洲免簽護照,駕駛寶馬不說,還有兩隻寵物和一個仆人。想和他一夜情的美女,那簡直數不勝數。這人叫唐僧。

  佛教是從國外傳來的一種宗教,大量的佛教典籍要想被中國人接受,翻譯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古時候的高僧都是要懂梵文的。不懂外語的和尚,你好意思出家嗎?說起梵文,語法結構極為複雜,字母又難寫,是公認的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要不怎麽叫“煩”文呢。這讓我想起了看過的一個新聞,說現在想要當和尚,不僅要本科學曆,英語六級,還要一年工作經驗。不過看看前輩們的足跡,這個門檻真是太低了。

  《西遊記》裏把唐僧寫得特別弱,動不動就被妖怪抓著,能取到經全靠上麵領導介紹的三個徒弟護著。不過曆史上的唐僧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翻譯家,代表作就是《般若波羅蜜心經》。我們每個人都讀過唐僧的作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迷戀空,空隻是個傳說。那時候的翻譯家工作都是很嚴謹的,哪像現在,不懂英語的在網上弄個翻譯器一翻,也不管對不對,“五花肉”叫Five Flower Pork 。翻譯要用心,尤其是起名字這種事兒,你看那個Facebook憋了那麽久起了個中文名叫“臉書”,奇奇怪怪的,明明應該翻作“人人網”嘛。

  翻譯不見得是美差

  搞翻譯,沒有嚴謹的精神是絕對不行的,尤其是筆譯,需要字斟句酌,因為文學作品就像一瓶酒,怎麽才能讓它如陳釀一般夠香夠醇呢——加點塑化劑。莫言說過這麽一句話,他說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這話不假。因為中國很多近現代文學大家,外語都說得可溜了。比如說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日語那就不用提了,還精通德語,懂英語和俄語;巴金,精通法、英、俄語;老舍精通英語;錢鍾書更多,英、法、意、德、拉丁和西班牙語。這方麵的冠軍則是民國時候的國學大師辜鴻銘,精通九門外語,那是真正能做到和八國聯軍對著罵街不帶重樣兒的。

  剛剛舉例的唐僧也好,文學大家也好,精通的領域都是筆譯。翻譯還有一個門類,就是口譯,最常見的就是各國首腦見麵的時候,坐在領導後麵的那個人。領導坐沙發,他們坐小板凳。不過翻譯也並不是一個美差。當年周總理的翻譯冀朝鑄老先生,就講過這麽一段,說:“當時出訪的時候,國宴都是隻給領導人們準備的,沒有翻譯的份兒。人家坐著我站著,人家吃著我看著。最磕磣的是我這兒餓著還得翻著:請問閣下吃好了沒?哎呀我吃得快撐死了!”

  做貼身口譯,真是要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傳說有一次領導會見來洽談投資的外賓,趕上翻譯吃了感冒藥昏昏欲睡,麻煩就來了。洋人見麵就先誇領導夫人好看:“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 !”領導謙虛:“哪裏哪裏。”翻譯開始上頭了:“Where?Where?”洋人一愣,這怎麽答啊?“Oh!Everywhere!”夫人哪兒都美麗。領導繼續發揮謙虛美德:“不見得,不見得。”翻譯又上頭了:“You can not see,you can not see.”老婆不給看。

  上位的好選擇,當翻譯!

  想上位,翻譯是條好路,比如馬英九、宋楚瑜,他們都是給蔣經國當翻譯出身的。馬英九當年當翻譯的時候,剛從美國回來不久,被垃圾食品養得人高馬大,作為翻譯被勒令減肥,因為當時的“馬英胖”總是撞到蔣經國和來賓之間的茶幾,上麵連茶杯都不敢放,把小蔣渴得呀。

  但不要以為做了翻譯就有好下場,馬英九他們那是命好,俗話說“站對了隊了”。還有一位翻譯仁兄,學阿拉伯語的,很不幸在2009年聯合國大會擔任同聲傳譯,更不幸的是攤上了卡紮菲一時興起跑來開會,最不幸的是,那是卡紮菲執政四十年頭回上聯大發言,憋了一肚子的話啊,限時15分鍾被他噴了100分鍾。結果卡紮菲這邊兒正講著呢,嘚啵嘚啵的,那邊兒聽話筒就傳來一聲阿拉伯語的巨吼:“我再也受不了了!”這是來自人民的呼喊啊!或許受此事影響,同樣學阿拉伯語的何炅老師就果斷地遁入娛樂圈了。

  其實掌握了一門外語,就是給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外國文化的大門。語言也是知識的一種,多學一些,藝多不壓身。有句話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雖然有的時候,無知似乎更有力量。

  9.以食之名——國宴逸事

  說起國宴,中國曆史上最出名的當屬鴻門宴,講的是劉邦冒死去找項羽蹭飯吃的故事,具體所食之物語焉不詳,重點在於項羽軍營建築設計布局不夠合理,洗手間距包房太遠,導致劉邦去了趟洗手間,就趁機跑路,結果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曆史告訴我們,國宴大廳一定要附帶洗手間。

  另一個著名國宴應該算聯合國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宴請的是天上地下各山各海的精神領袖——神仙們。王母娘娘作為天庭第一夫人,親自種水果,親自訂菜單,身兼天庭國宴總監及總司儀,現在美國國宴也是由第一夫人全權打理,敢情是參閱了《西遊記》。

  傳說中的“特供”

  言歸正傳,國宴的定義是國家元首或政府為招待國賓、其他貴賓或在重要節日為招待各界人士而舉行的正式宴會。通俗點說,就是國家級別的請客吃飯。這國宴學問不小,您可別以為中國的國宴一定是滿桌酒菜吃不完,菜多了不一定好,都趴那兒吃了,還怎麽談國家大事?

  先說食品原料的供應。在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可能很多北京人都聽說過一個略帶神秘色彩的部門——“三十四號供應部”,該部門專門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訪華元首以及類似國宴這樣的重大國事活動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俗稱“特供”。插一句,大家都見過白酒、飲料包裝上寫著“國家機關特供”“人民大會堂國宴用酒”,尤其是食用油,比如“國宴用油”。不少老人家專挑這幾個字買的,其實國家已規定禁止用國家機關名義發布廣告,這些標簽都是違反廣告法的,而且人家給國宴供應的應該不是咱們買的那瓶兒。

  周總理臨時起意的“國宴菜名”

ro手遊白蟻(ro蟻後怎麽打)

  記得毛主席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他本人非常好地貫徹了這一原則。建國之後的國宴,毛澤東很少出席。根據記載,開國大典當晚的國宴毛主席就沒有出現。在第一代領導人中,周恩來總理是陪同國宴最多的人,他在國宴場合見招拆招的智慧無人能及。

  話說1971年7月9日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美國秘使基辛格。中方早有耳聞,基辛格是個口味極高的美食家。這雞心,到底能有多大的格局呢?不好對付。但見席間,周恩來頻頻舉杯,基辛格微笑應酬,對眼前美味佳肴淺嚐輒止。就在此刻,壓軸菜出了意外。什麽菜?中國傳統名菜——鹽焗雞,這邊開始上菜,那邊鹽焗雞竟然還是半生。緊要關頭,廚師長眉頭一擰,計上心來。他把雞從鹽中取出,再用高壓氣槍將雞蒸熟,這樣雞中既有鹽香味又透著軟爛嫩香,轉眼這道菜就擺在了基辛格眼前的紫砂陶鍋裏。隻見他刀叉飛舞,讚不絕口。飯後,他握住廚師長的手說:“這道菜將是我此次東方之行最美妙的記憶。它叫……”周恩來以他外交家的機智為廚師長解了圍,他說:“這道菜就叫‘基辛格雞’好了。”

  茅台穿腸過,總統吐真言

  7個月後,基辛格陪同美國總統尼克鬆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對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關係開始消融。在北京,周總理宴請尼克鬆,重點推出30年以上窖藏、50度以上的國酒茅台。周總理是喝茅台的高手,據說他感冒時很少服藥,隻要喝點兒茅台,症狀全消。在歡迎中國人民誌願軍從朝鮮凱旋的宴會上,他曾經連喝37杯茅台酒依然談笑風生。他還常常在重大宴會上替毛澤東擋酒,因此被稱為“周恩來防線”。這次麵對尼克鬆,當然由周恩來發動“茅台攻勢”。不僅喝,而且周恩來還用火柴點著了茅台給尼克鬆看,讓尼克鬆大開眼界。但尼克鬆酒量有限,到了上海就喝大了,舉著杯還噴:“美國人民,要和中國人民一起,將世界牢牢地握在手中!”一不小心把實話都說了。

  後來尼克鬆還背了幾瓶茅台回華盛頓,向他的女兒特裏西婭表演茅台酒的厲害,他找了一個碗放桌子上,咕嘟咕嘟,把茅台倒在碗裏,點著了火,一家子圍著,發出各種感歎詞:“哇!喔! Cool !”“哎呀!”怎麽了?這碗,不耐高溫,炸開了,著火的茅台酒流滿了桌麵,美國第一家庭的成員奮勇協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撲滅,防止了一場國家悲劇。否則的話,尼克鬆自作自受提前下課,比實際發生的會更早些(這是說他後來的水門事件)。尼克鬆注定是命犯水劫,酒水挺過去了,水門栽了,都是自己鬧的。

  葉利欽“國宴慘案”

  在國宴鬧得最High的要算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1994年9月的一天,葉利欽離開華盛頓前跟美國總統克林頓晚宴,飯桌上的葉利欽頻頻舉杯,杯杯見底。白宮的葡萄酒果然是後發製人,轉眼葉利欽就高了,話也多了,舌頭也大了,粗話、三級笑話全都出來了。他的翻譯官不簡單,一個能把三級笑話翻譯成高級笑話的翻譯官,注定應該高升三級!好不容易吃好喝好上了飛機,直奔下一個外訪地點,臨到下飛機前,葉利欽也沒醒酒,自己的紐扣都扣不上。最後隻好讓副總理代表他外訪,丟人丟大發了。

  一點兒葡萄酒就能把身高1米92的葉利欽給撂倒,一點茅台就能讓尼克鬆說出他的真心話,也虧得當年的酒都是釀造的,質量好。哪像現在,一般的都是用酒精勾兌出來的。所以,如今出白酒的不是酒廠,都是製藥廠,酒精兌點水送醫院,水兌點酒精送飯店!

  元首酒量真與假

  曆史上也有連酒精都不兌的領導。1955年秋,原西德總理阿登納訪問蘇聯,在宴會上,79歲高齡的阿登納舉著酒杯,15大杯,咣咣地幹,裏麵都是Vodka ,赫魯曉夫看上去也挺豪爽,也咣咣地幹,不過那杯子裏都是Water。第二天阿登納見赫魯曉夫時就說:“幹這種事的人絕對不能信任。” 太不地道了!

  論國宴的排場

  說了吃的喝的,我們再來看看排場。最隆重的國宴當數1953年印尼總統蘇加諾宴請來訪的美國副總統尼克鬆,蘇加諾在其“麵積達數百英畝的仙境般的大花園中”舉行盛大宴會,人們“在一千支火炬的照耀下,用金製餐具用膳,樂師們在湖邊奏樂,湖麵鋪滿了白色的蓮花和浮現在小木筏上的燭光”。據說有人給這種大型戶外實景表演起了個名字,叫“印象·印尼”。

  奧巴馬第一次國宴是在2009年底宴請印度總理辛格,也是采用了大型戶外實景的形式,在白宮南草坪上新搭的帳篷內舉辦國宴,從花的顏色到“第一夫人”的穿著,國宴幾乎每個細節都包含印度元素,所以還得叫“印象·印度”。

  俗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國宴以食之名來解決各種國內外大事,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這些國家大事要全能在飯桌上邊和和氣氣地解決了,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第9頁 :10.盜可盜,非常盜

  10.盜可盜,非常盜——索馬裏海盜的故事

  索馬裏,出海盜,這個地球人都知道。據說這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自有船隻航行以來就有海盜,怎麽對付他們很傷腦筋。

  應對海盜大作戰

  我量了一下,不單說亞丁灣,就說整個索馬裏海岸線,就算3000公裏,一共300艘船,一船守一萬米,這都守不住嗎?難道是咱們的戰艦不行嗎?我還特意找了個業內人士谘詢了一下:“咱派的船行嗎?”人家告訴我:“就索馬裏這幫小海盜,基本就是AK47加肩扛火箭筒,原始得很。”咱們中方的艦艇呢,鋼板將近一尺厚,別說AK了,就是拿火箭筒對著轟,也就指甲這麽大一小坑,絕對好船!其他國家的艦隊:印度派出的是號稱國寶的隱形巡防艦,雷達上找不著,神出鬼沒型。最狠的還是美國,核動力航母都出動了。

  關於美國航母有個故事,話說有一回編隊執行完任務回國,大半夜摸黑趕夜路,途經加拿大,雷達突然發現前方有一亮點,壞了,有敵情!立刻無線電呼叫對方:“Hello,這裏是美國海軍艦隊,給你30秒時間,改變你的航向,以免發生碰撞,OVER。”對方立刻回話:“給你們20秒,請你們自己改變航向,OVER。”呦,行啊,敢這麽指使美國!艦長立馬火了,說:“這裏是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編隊,我們與多艘大火力戰艦同行,給你最後10秒鍾,立即改變航向,否則我軍將開火,OVER。”對方又答:“如果開火請注意,你們可能走投無路,完全沒有前途,因為我是燈塔,我是燈塔!”玩笑話啊。

  總之,這次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世界海上軍事行動用來對付小海盜,那絕對是大炮打蚊子。可海盜怎麽樣?還是猖獗。

  亞丁灣與星際之門

  這是為什麽呢?很可能,大家夥殺去亞丁灣,根本目的不是打海盜。那打什麽?一個叫作艾倫麥卡倫的美國人說:“打外星人!”艾倫是何許人也?30出頭,據說曾經當過美國大兵,而且參與的是秘密計劃,現如今已被除名,同時除掉的還有他大部分的記憶。如他所說,他的失憶,該記得的都記得,不該記得的基本都沒印象了,屬於剪切型失憶。但是,不該記得的事,他還記得那麽一點點碎片,其中一塊碎片告訴他,他以前是在亞丁灣,而且是在海麵之下執行任務;另一塊碎片告訴他,他的任務是開門,這個門叫作星際之門。——嗨,我都覺得這哥們是不是腦子不正常了。但是,有好事者查證,艾倫兄的確當過兵,而且美國大兵每年的體檢很嚴格,尤其是精神檢查,有丁點兒問題就得被開除,如果艾倫腦子有問題,還能查不出來?

  艾倫說這個星際之門已經開了,在亞丁灣上形成了一個大旋渦,這麽一說,海上軍事強國們都跑去圍觀,倒是解釋得通了。畢竟派駐軍艦的名單中還有個俄羅斯,它又不缺油,一年到頭也沒幾艘船路過亞丁灣,它派軍艦來幹什麽?船派就派了,還帶了幾十輛坦克,拿坦克打海盜嗎?典型的下雨天抹防曬霜。

  亞丁灣的確是個神奇的地方,人不傑,但是地很靈。在亞丁灣東部有個島叫索科特拉島,這個島上住的人民群眾和周邊沒什麽區別,但它的動植物可神了,島上95%的蝸牛都是獨有的,多麽慶幸法國人不住這兒。植物更是千奇百怪,而且你挪到別的地方種還活不了,就這島能生長。真特性!

  那星際之門指的是什麽呢?專業點,叫“蟲洞”,不是被蟲子咬的洞,也不是蟲子住的洞。愛因斯坦說:“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簡單點說就是,假如我和你之間相距很遠,我想去找你,最快的辦法就是咱倆之間有個蟲洞,我一鑽就到你身邊了,搶走你的好吃的。還有一個功能,比如現在是2014年,我想看看2015年的話,找個蟲洞一鑽,就行了。如果你看過機器貓,這個蟲洞就相當於是哆啦A夢的隨意門加時間抽屜。

  索馬裏海盜惹不起

  說回海盜,其實索馬裏人民的威猛是很出名的,早在1993年克林頓就栽在他們的手裏。在摩加迪沙,特種航空團、遊騎兵、海豹突擊隊再加上傳說中的三角洲部隊組成的精英戰鬥隊,麵對AK47加肩扛火箭筒的結果是美軍死19人,被俘1人,傷70餘人,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三架直升機被擊傷,還有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打下來。這事還被拍成了電影,你大概看過,名字叫《黑鷹墜落》。

  說個題外話,其實越南和索馬裏的國旗都是純色布加一顆大星,一樣一樣滴!所以,麵對國旗上有大星的國家,美國部隊什麽的都是浮雲。這樣來看,索馬裏海盜不好打也可以理解了。

  而且,打也打不完!一個無政府、大批文盲的國家,你覺得生活環境怎麽樣?有道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窮山不改,海盜長流。我相信這海盜裏有一大半以前都是善良的漁民,打些金槍魚賣點小錢兒,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後來呢,歐洲人發現,與其我買你的金槍魚,還不如我自己派船打撈做直銷,少一層環節多一分利。咱們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結果現在索馬裏人是會漁也有魚,不過賣不出去隻能剩魚變臭魚。周星馳說過:“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麽區別?”於是人家放下金槍魚,端起了金槍,這就是誰動了我的金槍魚,我就給誰上點金瘡藥!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也提出這個觀點說,打海盜得向一個人學習,這個人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叫作鄭和,鄭大人。鄭大人對付海盜的辦法叫“治盜”,而不是“滅盜”。滅,滅的是海盜的人命;治,治的是海盜的人性。在如今索馬裏這種亦民亦盜的環境下,一個海盜滅下去,十個海盜能補上來!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但凡有安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安全的家園,誰會跑去做不安的海盜呢?治,當治,當好好治。

  第10頁 :1.海龜、海帶、海泡/2.一年一度的春節運動會

  處處聞啼鳥:話嘮百姓水深火熱

  1.海龜、海帶、海泡——海歸們的進化史

  “海歸”,一度是丈母娘眼裏的金龜婿,老板們心中的“白骨精”。如今,出國留學不再新鮮,“海龜”變“海帶”,什麽是“海帶”?“海外代購”啊!最近有個新物種,“海泡”,指的是去海外泡妞的。開個玩笑,“海泡”其實說的是,畢業了,糾結是回國發展還是在國外發展,就先在外國泡著,反正不差錢,想明白再說,到最後說不定啥工作都不幹,再去紐約曼哈頓島上讀個法學!

  留學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

  時過境遷,以前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考慮的是孩子畢業之後的生路,如今呢,考慮的是孩子讀書期間的活路,想想那些小肚雞腸的室友,無法逾越的學霸,色眼眯眯的校長,孩子就像下午五六點鍾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送你去到大洋彼岸,因為,那裏的時區,太陽才剛剛升起啊。

  家長送孩子走都是出於好意,心裏也是各種不舍,沒聽說哪個父母一見著自己孩子就煩,有多遠幫我送多遠去!但對於留學生本身,自己要承受的就太多太多了,首當其衝就是語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稱,英語分為四種,英式英語、美式英語、亞洲英語和四六級英語。其中四六級英語和另外三種英語不兼容。你讓孩子怎麽聊?“Howare you?”“Fine,Thank you!”你為什麽不說:“And you?”

  再一個就是孤獨感,所以留學生中同居的比例非常之高,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很容易讓兩個並不合適但同樣無助的人走到一起。並不一定合拍的兩個人卻有著極高的心理依存度,於是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過激的行為,例子就不舉了,舉了能嚇出一身冷汗。

  還特別惱人的一點就是社交工具,好不容易和一老外聊得不錯,得嘞,你加我微博吧!啥?沒有?加我QQ!也沒有?人人你有吧?是不是人呢?留學的孩子,國內的朋友得用國內的微博、微信、人人、校內、QQ、陌陌,國外的朋友得用Facebook、Twitter 、WhatsApp ,每次計算機開機加載所有開機項,換了386得倆小時有沒有?

  自古留學趣事多

  留學這事,在古代,不是學生上趕著不遠萬裏投奔名校,而是大師居無定所四處開學習班。孔先生,55歲開始四處辦班,哪兒辦哪兒端,處處碰壁難以成功是為什麽?他的企業組成有問題,養了72個“閑人”,能不垮麽。孟先生40歲也開始巡回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孟母,如果生活在現代,她老人家一定是第一批送孩子出國讀書,並且是第一位全程陪讀的偉大母親。有人說第一位留學的應該是唐三藏,也不對,留學是留在人家那兒學,唐師父拿上經書就被遣送回來了,這放在餐飲行業叫外賣自取。

  清朝公派留學還要打廣告

  掰指頭算了算,老祖宗們真很少有去留學的,興許有出去的,沒活著回來的。留學,那都是奔著更先進的地方去,當年西漢王朝、大唐盛世的中國,反而應該是外國人的留學目的地,直到近代,才被甩到了後麵。於是才有了1872年,清朝公派幼童留美,當時,曾國藩和李鴻章全國上下搜羅童男童女,三大條件,出身要清白,思維要敏捷,長得要體麵。老百姓都很慌張啊,怎麽了這是?老佛爺又要吃小孩兒呀?二位大人把招牌立起來大家才放了心,“幼童出洋肄業局”,就是“曾李記留學培訓中心”,乃新東方的祖宗。

  不過當時百姓對國外生活還是十分擔憂的。留學廣告放出去了,卻很少有人報名。老話說了,父母在,不遠遊。孩子去那麽遠,萬一遇上海嘯,擱淺在荒島,再跟海上漂幾十年,我家孩子又不是P i(派)。據說當時,民間有個傳說:“花旗國,也就是咱現在說的美國,有野人,說這些野人會把人的皮剝下來,再披上狗皮,讓人變成四不像。”這段話還真是很生動地描繪了華爾街的野人是如何收拾全人類的。

  為了吸引更多孩子報名,留學辦出台了優惠政策,凡是報名的孩子,直接封為秀才。這些十二三歲的小孩就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秀才群體。孩子出發之前,父母要寫保證書。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他爸當時保證書這麽寫的:“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就是撇關係,不承擔責任,翻譯成我們的語言就是:主持人及嘉賓言論與本台立場無關。

  留學動機知多少

  我總結了一下,如今出國留學的人,大致分三類:第一類是拚了命也要讀名校的,常春藤、藍翔、新東方、新華計算機、常春藤技校聯盟。考高分花大錢讀名校這事,我很理解,因為結識什麽人比學到什麽更重要。徐誌摩當年棄美從英,上劍橋,就是為了見偶像羅素一麵,結果二人相見恨晚,羅素成了改變徐誌摩命運的男人。緊接著小徐又遇到了改變他命運的女人林徽因。一邊聊理想一邊談愛情,徐誌摩後來才成了詩人啊。如果他留在美國,最多以後做個天使投資人嘛。

  除了劍橋,英國還有所名校——聖安德魯斯,就是威廉王子的母校。提威廉是因為他有名,但學校裏比他有錢的可海了去了,阿拉伯的各種酋長王子,估計那個開純金奔馳上學不好意思的段子就是打那兒出來的。姑娘們,想認識王子,到聖安德魯斯;想認識富豪,還得長江商學院。

  第二類人是打死我也不高考,考死我也過不了。我也不挑學校,隻要學校不挑我就成。什麽野雞不野雞的,西太平洋大學也產打工皇帝呢!

  第三類呢,則是“我和媽媽都安頓好了,老爸你隨時可以過來!”

  去留洋,還是做土鱉,這可能是大部分中國家長都糾結的一個問題,對於選擇,我沒有建議,哪兒都出英雄,哪兒也都有狗熊,但一旦決定了,我有個建議,別老念叨什麽當初送出去就好了,也不至於拉著狐朋狗友去湖北大廈啦;什麽當初留在身邊就好了,也不至於請一堆同學四處考察還得找人簽單之類的。選了一條路,就把它走好,世界上沒有錯的路,隻有錯的人。

  2.一年一度的春節運動會——春運之一把辛酸淚

  每逢年關將近,大家都開始忙了起來,忙著參加運動會——“春節運動會”,簡稱“春運”。這是鐵道部主辦的全國性運動會,每年舉行一次。比賽分網上搶票、電話訂票、排隊買票三大項,另有猛擊鼠標、快速按鍵、原地站立、負重暴走、穿越人海五小項。參賽運動員,遍及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約2億人次,有學生代表團、外來務工人員代表團、探親家庭代表團、有正經事兒出差躲不過代表團等等。各位,今年,您的比賽成績理想嗎?

  春運問答測試

  每逢春運,先做個測試,能判斷出很多事兒,比如要過年了,您所在的位置是哪兒? A.在家裏;B.在單位;C.在路上。

  答案是A的朋友,恭喜你,你已經到達了過年的傳統指定地點,你想想,你在溫暖的房子裏吃著火鍋,唱著歌,看著鳳凰台,突然就睡著了!不對,不應該啊!總之,恭喜!

  答案是B的朋友,在單位,別著急,俗話說“誰走在最後,誰走得最好”。別笑,這是真的,由於春運浪潮一浪接著一浪,企業也沸騰了,老板們都急眼了,紛紛大喊:“票下留人!”用工荒啊,都回家過年了,這訂單可怎麽辦?某位浙江的老板說,我隻有漲工資留人了!某位福建老板說,漲工資不夠,我把年終獎分成兩半,年前分一半,年後分一半。當然,也有出狠招的老板,寧波某公司就發了這麽一則通知,內容很複雜,意思是除了春節放七天假,誰還想在這前後再休假,每天按三倍扣工資。網友們很體貼,紛紛給老板們支招,比如說晚走的員工,額外發獎金!留下加班的員工,更要額外發三倍的工錢!網民們普遍認為,隻要員工能留下,什麽免費出國旅遊、報銷生孩子的費用、解決上學難等等,老板們都應該考慮!您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沒準您能解決人生當中的其他問題!

  答案是C的朋友,在路上您辛苦了!您的辛苦,我都知道啊。回想當年學生時代放寒假回家,春運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倒不是車上密密麻麻的人頭,而是車廂裏混合型的味道,汗味、腳臭味、方便麵味、半年沒洗過的衣服味兒,第一次覺得呼吸這個功能是這麽多餘。

  記得有一年回家,三個男生相約而行,由於太擠,我們商量了個辦法,三個不修邊幅的男生,一起脫下了鞋,果然,人人避而遠之,我等盡享方寸之土。卻見對麵座位一完全沒有邊幅的大叔,熏陶之下,悠然吃著方便麵,不亦樂乎。品完之後,一擦油嘴,欣然脫下了自己的鞋……該車險些成為專列,不過包廂還是形成了。所以,春運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春暈!

  春運第一苦——搶票難,難於上青天

  “鋤禾日當午,春運訂票苦。95105,一撥一上午。”可是,電話訂票已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了。

  說起“春節運動會”,有一個網站不得不提。做網站的,都是挖空了心思賺點擊率,所以你上網的時候,你正經要看的內容就那麽一小塊兒,邊上一大堆沒用的都是吸引你點一下的,各種標題很誘人,全是濕身加裸照,打折小廣告。總之按照男女不同的心理來插廣告,記住,女人總想著變小,男人總盼著變大嘛,尤其在飽受白酒的摧殘之後。

  可是就有這麽一個網站,每年總有一段日子,日點擊15.1億次,榮登最受歡迎的網站榜首。不靠標題黨,不靠小褲襠,那它得是個賭博網站吧?是有點賭運的意思,可是這網站,實在是